四条通水管道,连系珠澳深情
发布时间: 2020-11-10 10:12:12 阅读次数:149

站在具有“亚洲第一顶”之称的磨刀门水道超长距离顶管工程的一端眺望,水道水面平静,小岛绿林茂密。此刻,股股原水正通过水面之下的管道,从对岸向广昌泵站2期工程涌来,流过珠海市,一部分原水输入澳门。

“亚洲第一顶”工程是平岗-广昌原水供应保障工程的重要部分,平岗-广昌原水供应保障工程向下连接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2019年10月17日,第四管正式通水。“第四管直接引水入氹仔岛,改变了之前三条对澳输水管道仅通向澳门半岛的单向通水局面,形成向澳门半岛、氹仔岛双向供水的格局,也将更好服务于日益腾飞的氹仔岛。”珠海水控集团下属供水公司董事长王杭州说。

据悉,第四管的投用,也使对澳供水能力提高至70万立方米每天。第四管的上游工程平岗-广昌原水供应保障工程今年10月正式投用,珠澳供水可靠性大幅度提高。

第四管之前,在对澳供水的61年中,已先后建成三条供水管道并推进了大量供水基础设施建设,以不断满足澳门不停增长的用水需求。

2007年,由于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第一、第二条输水管道无法满足当时最高日需水20多万立方米的需求,澳门提出新建第三管的需求。当年年底,粤澳达成协议,决定新建竹银水源系统和对澳第三条原水管。这条管道每天过水能力为30万立方米,加上原来的20万,对澳供水能力提高至每日50万立方米。

珠海、澳门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最下缘,城市供水持续面临咸潮不断上溯、淡水资源获取困难的挑战。“把水缸做大”,在枯水期储淡备用成为关键。

2011年5月,珠海最大的水库——竹银水库投入使用,与平岗—广昌原水管道及平岗、竹洲头泵站一同构成了竹银供水系统,为珠澳供水增加了4011万立方米的调节库容和65%的淡水储备。

建设竹银水源工程,从选址到勘探、设计、搬迁、施工仅用了不到2年就完成了,创造了“竹银速度”。这种对澳供水工程建设的高速度,是一以贯之的:2006年12月,俗称“西水东调”的平岗-广昌咸期应急供水工程仅用了18个月,抢在咸期到来前建成通水。这样的速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竹仙洞水库的建造过程中也曾出现过。

1958年,广东连年旱灾,澳门被咸水包围,居民吃水成为严重问题。1959年,澳门向广东省政府求援,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铸向党中央汇报,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同意建设对澳供水工程。中山县立即抽调4000人进入竹仙洞水库建设工地现场,大干快干。1960年3月8日,竹仙洞水库建成投用。

同年7月,银坑水库竣工。清洌的淡水通过管道和明渠流进澳门,岛上一片欢腾。每日两三万立方米的供水量,不仅缓了澳门的“水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能满足澳门的用水需求。

澳门约99%的原水,来自珠海。纵观对澳供水60多年历程,一条又一条供水管道的增加,包括工程的不断改造与扩建,正是对澳供水工程在面临时代一次又一次的新挑战时作出的回答。对澳供水能力从每日两三万立方米增长到20万,50万,再到现在的70万,供水能力的不断升级、供水格局的不断优化也见证了时代进步,见证了珠澳两地共饮一江水的深情厚谊。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推进,澳门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必将带来用水需求的增大。我们将以发展的眼光继续加强对澳供水工作,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强力水支撑。”珠海市水务局副局长许蓓蕾说。

据悉,目前珠海对澳供水量为27万立方米每天,现有的对澳供水能力足以保障澳门2030年前的用水需求。

来源:中国水利网

上一条:高俊才:大数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兼谈“三新融合”和“三空融
下一条:松下、丰田合并住宅事业,进军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