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好,很高兴在今年世界水日与中国水周宣传活动的最后一天和大家见面,和大家谈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以及水利专业学生的使命。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气候变化”,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是“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
大家知道,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现代社会的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活动和城市化的急剧发展,对有限的水资源及水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全球范围内,水污染、需水量迅速增加以及部门间竞争性开发所导致的不合理利用,使水资源进一步短缺,水环境更加恶化,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威胁着人类的福祉。
1993年1月18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第193号决议,确定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以推动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解决日益严峻的缺水问题。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后,国家水利部即确定每年的7月1日至7日为“中国水周”,考虑到世界水日与中国水周的主旨和内容基本相同,因此从1994年开始,把“中国水周”的时间改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时间的重合,使宣传活动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题。
1994年第一个“世界水日”的主题是关心水资源是每个人的责任;2012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与我们中国农业大学密切相关的水与粮食安全。最近几年,我国的水周宣传主题重点是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如2015年“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2018年的宣传主题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2019年为“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管理”。
在2006年世界水日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面对全球水资源开发问题,敲响了九声警钟:
第一声警钟: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第二声警钟:水质差导致生活贫困和卫生状况不佳;
第三声警钟:大部分地区水质下降;
第四声警钟:90%灾害与水有关;
第五声警钟:农业用水供需紧张;
第六声警钟:城市用水紧张;
第七声警钟:水力资源开发不足;
第八声警钟:水资源浪费严重;
第九声警钟:对水资源的投入滞后。
在《全球水危机:解决迫切的安全问题》一书中指出:全球不断减少的水资源会给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隐患,对人类健康、能源储备、粮食供应有负面影响。加拿大前总理Jean Chretien曾讲到:水资源缺乏可能导致战争,因为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
有很多世界政要和专家指出,由于水资源引发的国家之间的冲突就在不远的将来,过去世界上是为石油而战,未来可能为水而战!例如,水资源短缺就是中东地区国家间矛盾的症结之一。
正如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说的那样:“中东地区水比石油更重要。”在中东和平进程的历次重大谈判中,水资源总是有关各方激烈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全球淡水总量约3500万km³,其中30%是地下水。可供人类和生态系统使用的淡水总量约为20万km³,不足淡水总量的1%。而且全球水资源分布不均。过去100年全球用水量的增幅是同期人口增幅的2倍以上。预计到2025年,全球有1.8亿人口将生活在严重的缺水环境中,48个国家的28亿人将面临水资源短缺。
高度依赖灌溉农业的地区容易出现严重缺水,比如非洲、南亚和我国的北方地区。全球在水资源不足的背景下,水污染还十分严重。每天约2百万吨的人类垃圾进入水体,发展中国家近70%工业废弃物未经处理进入人类可用的水源。
由于化肥过量使用,河流中的氮含量增加了10-20%。全球淡水资源的生命地球指数大幅下降。全球安全饮用水缺乏,有26亿人,包括10亿儿童缺乏基本的清洁饮用水。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具有重要影响,空气中CΟ₂浓度和大气温度从上世纪以来急剧上升,同期全球干旱出现的频率和程度增加,全球洪涝灾害发生次数增加。相对上世纪末,全球洪涝灾害发生次数有明显增加趋势,受影响人数和经济损失也有明显增加。所以,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气候变化”。
我国水资源总量有限,全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8405亿m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仅2050m³,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居世界第109位。另外,我国水资源与其它社会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匹配,占全国国土面积64%、耕地面积46%、人口60%、GDP44%的北方地区,其水资源量仅占19%,所以我国华北、西北与东北局部严重缺水。
2030年,在充分考虑节水情况下,我国预计用水总量为7000亿至8000亿m³,要求供水能力比现在增长1000亿至2000亿m³,接近可合理利用水资源量的上限,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
除了缺水外,我国水污染也十分严重。2016年,对全国23.5万km河流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水质在1-3类水河长占76.9%,劣5类水河长占9.8%。水库湖泊水质状况也不乐观。
特别是地下水污染严重,在评价的平原区浅层地下水面积中,I类和II类水面积仅占5.0%,III类占35.2%,IV、V类分别占26.8%和33.0%。淡水生态系统功能整体呈现“局部改善、整体退化”态势,北方平原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形成160余个地下水超采区。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显著,2001-2009年与1956-2000年比较,全国降水减少2.8%,地表水资源和水资源总量分别减少5.2%和3.6%,其中海河区减少最为显著,降水减少9%,地表水减少49%,水资源总量减少31%。
我国主要江河年径流量减少,其中以海河、黄河、辽河流域减少最为显著。我国冰川面积缩小7.4%,季节性冻土厚度平均减小19cm。气候变化导致我国干旱发生频率加快,受干旱影响的面积增大,例如从去年秋冬季一直延续到今年的南方大旱影响范围很大
面对我国的这些水问题,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春节后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对保障国家水安全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我国水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系统阐述了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基本思路,明确提出了事关国家水安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
这要求我们科学应对面临的水问题,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适水发展、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涵养与保护水资源,实现人水和谐。这也需要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凝聚全社会节水爱水护水的强大力量,人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农业用水量占我国总用水量的63%左右,坚持节水优先,首先要搞好农业节水,这是我国节水潜力最大的行业。关于如何搞好农业节水和高效用水,我曾应约在《中国水利》杂志发表了“贯彻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推动农业适水发展与绿色高效节水”的文章,有兴趣的同学们可以看看。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学科在农业节水和高效用水研发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研发的农业高效用水理论、技术、设备、制剂和区域应用模式在我国东北节水增粮、华北节水限采、西北节水增效、南方节水减排等国家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提高到0.55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水利学科主要解决关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健康以及人民生命的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及防灾减灾等问题,并通过与环境科学、地球科学、农业科学以及大气科学等学科领域交叉,不断培育学科新的生长点。
未来的工程建设管理任务还很艰巨,西线调水工程规划设计与建设、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河湖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每年2000万亩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水利行业的现代化管理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任务等待我们实现。
未来的水科学研究会涉及到地表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对变化环境的响应,水资源形成、演变规律与科学配置理论及调控,水旱灾害的形成与致灾机理及其预报与调控,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人类活动影响下河流与水域健康的理论与实践,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和谐理论与方法,超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科学和关键技术,水信息学与水利信息化等,这样一些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十分有趣的问题也等待着我们深入探索。
解决全球和中国的水问题,任重而道远,这么宏伟的任务寄希望于我们水利专业年轻的一代!愿我们一起共同努力,让我们的祖国风调雨顺!让我们的祖国江河安澜!让我们的祖国山青水秀!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谢谢大家!
编辑 | 温庆祥
责编 | 刘羽璇